经济说
好的商业模式+好的企业 vs 不好的商业模式+无法持续的企业
2023-07-15             5999      

昨天银证转账5000元的,本来是看中了几个标的,准备再下手一单的,结果忙工作,一抬头,又过了下午3点钟了。蛋疼。

好的商业模式、好的企业 vs 不好的商业模式、无法持续的企业

今天看了篇文章,“高利贷之王”,讲国内最早的一个、名声最复杂的一个消费金融公司,捷信。

前两天写了篇文章(从KTV的兴衰看,银行、茅台是好的生意,仓位中应该保持足够配置):讲银行、茅台是很好的商业模式,才值得价值投资。对比的例子是KTV,甚至一度红遍北上广的钱柜KTV的消亡。

捷信的故事,再次证明这一点。

捷信起步很早,大概2008年,是最早的一批消费金融公司,而且因为起步的早,大股东是外资,还拿到了试点牌照,消费金融公司牌照。一直算持牌经营。

捷信的模式就是在线下拼命地推,在工厂外、手机卖场,拉低收入人群借个几千、上万。

全国有数万员工,二十多万代理,遍布全国三四线城市。可能所有能借的,都翻了个遍。

你一线二线城市应该是看不见捷信。

为什么呢,很简单,一线二线城市,金融发达,普通白领可以容易借到利率合理、业务规范的银行信用贷。一线二线办不下来信用卡,借不到几万的信用贷的,信用可能真的有问题。其余的人,如果有需求,都被银行信用贷、信用卡覆盖了。

捷信发家就是下沉市场,在三四线城市里,金融机构不多,金融业务不发达,尤其对小微企业、对低收入、零工人群。拼命用人工拉客户,还有就是忽悠。

连蒙带哄,让客户签约。不说清楚砍头息(是的,收很高的砍头息),不说清楚各种明目的费用,不说清楚实际利率多少,名义利率都36%了,实际往往达到100%甚至更高。

妥妥的高利贷。

为什么会超过100%?很简单,本金一直在还,但是利息还按着最初借款的本金收取。也就是说,越还,利率越高,高到不可想像,百分之数百,也就是本金的数倍。最后平均下来,利息都超过了100%。

就是说,捷信的贷款,还完之后,客户发现不但本金都还了,还的利息的总金额都超过了借的本金的金额。

捷信贷款余额,比如1000亿,每年的收入就250亿。这么高的收入,就是因为超高的高利贷式的利息。

一开始就困难的商业模式

捷信起步早,那时候没有互联网金融科技。都是人工。成本高,所以捷信选择超高利息。

为了收超高利息,捷信选择下沉市场(三四线城市)。因为一二线城市,大的城商行服务得很好,一边城市居民,信用不太差得,都能利率不算高、额度不算低,接到银行的消费贷、信用贷。

再就是>花呗、借呗,都比较可得。

同时还有,下沉市场的客户,教育程度地,法律意识弱,才能打擦边球,才能忽悠、收取实质超过国家法定利率的高息,也能忽悠签订不平等、不透明的协议。

极高的人工成本,所以捷信虽然收入很多,利率超高,但是仍然赚钱困难,因为人工花费太大,而且人工需要不断支付,团队需要不断招聘,维持庞大的团队规模,团队拼命出去拉客户,才能勉强维持业务规模。

而随着渗透率不断上升,所有业务员身边的亲朋好友、业务线索,都挖掘差不多了,就开始内卷了。即要维持庞大的业务员团队,每个业务员的产出又在下降。也更难招到新业务员,新业务员也更难做出业绩。

很简单啊,能割的韭菜都割得差不多了。还没割的,或者是根本就不需要高利贷,或者是不好忽悠,或者是实在是信用太差、风险太高,以捷信的宽信审都下不了手。也就是说,捷信都觉得,借出去根本就收不回来,就打水漂了。通常捷信都是借出去,收回本金,收回一部分利息,就已经赚钱了。

头部的市场(一二线城市),不是捷信擅长,捷信从利率、从闪躲的业务办理方式,都不擅长。要部市场,不大不小,捷信已经把所有的石头都翻过来看过了,有5000多万客户了。也就是说,5000多万人,都和捷信借过、借着钱了。

业务快天花板了。饱和了。卷了。

另外,捷信的模式,基本上是一次性收割。那么高的利率,谁会借第二次?谁借得起第二次?

于是,饱和了的业务模式,走下坡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
下坡路

一度的P2P热潮,算是搅局的。大都是庞氏,没办法还投资客的本金。但是圈来的钱,还是放了不少高利贷的,同时,竞争激烈,所以利率还都比捷信不高。这波搅局,捷信算是胜出,熬过去了。P2P们,都倒台了,一个不剩。

但是正牌、相对正规的消费金融公司,招商的、兴业的、中原银行的、中信的,随手可以说出一把。利率都不高,都知道用互联网、邮件、APP联合营销等各种线上、轻人力、高效率的方式展业。获得的客户质量也高,利率更是有竞争力。

消费金融这事儿,线下的模式就跑不通。当年第一批,宜信、陆金所、平安普惠小贷什么的,还好收得快,可能是屁股擦干净了。否则都有问题。

线下太重,人工展业效率太低,获客太少,获客成本太高,利率太高,走到最后,总是算不过来账的。

只有线上,利用互联网流量获客,利用科技系统自动信审、收付款、结算、催收等,才能做小额、合理利率的消费金融。

等蚂蚁、京东、360、百度、腾讯等等,都进入互联网消费金融了,捷信还哪有得玩?被卷得一塌糊涂。

捷信也不是没尝试过向线上转型,但是没有互联网基因,完全干不过互联网企业转入消费金融。

就像王健林的万达,想做互联网,还拉了腾讯等,都没做成。马云说得对,杂牌军,不成气候,大致是这个意思,原话记不得了。

一地几毛

所以,捷信这个模式,只能是开始的时候,一路狂奔,拼命做业绩,拼命做增长、收入规模、利润,然后冲上市。

捷信19年想冲上市来着,香港。应该是没成。还好没成,否则会坑多少投资人。

但是,为了上市,不得不披露所有内里。让市场大家,看了个透心亮。

据说6成的客户都逾期。

后来,陆陆续续,创始的、长期的高管都离职了。CEO走了,CFO走了,连董事长,也海外飞机失事,走了。

不知道捷信这个棘手的摊子下面怎么走向。

你说也奇怪了,我突然想起来,国内一个P2P的集团 - 网信,先锋金融的老板,张振新,也是突然在英国就去世了,病在医院里。那是19年,国家整治P2P正如火如荼的时候。

海航的王峰,也是在英国,突然就去世了。海航正在爆发问题之中,最后破产重整了,另一个创始人刑拘了。

海外去世是不是解决坏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?

想起来这些问题企业,都是老板离奇在国外殒命,真是有点蹊跷,阴谋论的赶脚。

总结

好的投资,要投商业模式简单、清晰、优良、永续的。

早年的捷信,像不像OFO,一度著名的小黄车,漫山遍野,满城市都是。VC投资人追在屁股后面想入股。结果,时间证明,没有商业模式,兵败如山倒。

捷信,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缺乏可持续、良好的商业模式。

不要求哪个都是优秀的商业模式,只要良好就好。

白酒就不错,甚至烟草都不错。

榨菜、老干妈、医药等等,都是生活必须。

银行一直存在。(当然银行的业务模式,一直在演进。好的银行要与时俱进,比如招行。)

又要说,老巴说得对,好的企业,它的商业模式清晰、看得懂,能生存过时间和周期。比如养猪。

又想起,买了牧原,牧原就狠跌了一下。有点小担心。明天有时间再展开。

咋一下写这么长?不给点个赞再走嘛,老铁?

注:不荐股。投资有风险。入市需谨慎。投资决策需自己做出。

好的商业模式+好的企业 vs 不好的商业模式+无法持续的企业-第1张图片-经济说

热点文章
央行为何禁止个人静态收款码?条码支付调整有哪些利好?
央行为何禁止个人静态收款码?条码支付调整有哪些利好?
2023-07-18    7798
(信用卡激活流程)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区别
(信用卡激活流程)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区别
2023-07-14    10293
微信转账和微信红包有什么区别?哪个好用?
微信转账和微信红包有什么区别?哪个好用?
2023-07-10    16780
自信会让投资变得更好吗  过度自信对投资的影响
自信会让投资变得更好吗 过度自信对投资的影响
2023-07-12    15555
友情链接:经济说 经济说
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如侵权,请您联系删除处理: business@jingjishuo.com
粤ICP备2022129057号-2